@诸钩

@诸钩

记忆边缘的人系列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告别,给他们和自己之间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。空桑,长右,还有浮玉,我已经坦然接受了他们未来的人生与我再无干系。但是对于诸钩,我仍存有念想和奢望,我希望再和他有一些纠葛,多一些羁绊。我依然深爱着他,诗云,蔷薇园就是写给他的。

让人难过的是,我们早已渐行渐远,一切都是我的一厢情愿。

我们是做数模竞赛时认识的。一起做助教的朋友作为中间人,介绍我们组成了队伍——计算机系的我、数学系的诸钩还有传媒学院的朋友完美分工。数模竞赛讲究的就是一个字“肝“,如果不熬几个通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参加过数模。我们组就是其中的奇葩,将佛系进行到底。占座是不可能占座的,图书馆哪里有位置就坐哪里好了;肯定要按时吃饭的呀,饿着肚子怎么做题;午休是必不可少的,养足精神才能活力充沛;熬夜是不可能的,一到晚上就会犯困。之前从来没深入接触过的三个人,第一次合作就在工作节奏上达成了难得的一致,与其他组相比简直像是在度假。现在回过头看,那竟是我们之间最宝贵的一段回忆。

在这几天的接触中,我对他的了解也渐渐多了起来。他喜欢听民谣,看电影,玩游戏——明明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,我对他的好感却与日俱增。为什么呢?我也说不上来—— 也许是因为他每天都乐呵呵的; 也许是因为他认真思考时轻轻皱起眉头的样子很可爱; 也许是因为他说话喜欢用语气词——“酷~”“棒~”; 也许是因为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感觉。

总之,在竞赛结束的时候,我喜欢上了他。

我开始苦恼起来,我们平日的生活毫无交集。为了吸引他的注意,我开始给他的每一条朋友圈点赞、评论。有一天,他发了一条关于一部即将上映电影的朋友圈,我回复了一条评论“想看”。没过多久,状态栏弹出了他的消息通知。 “一起呀”。 在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触摸到了爱情。“好啊!”我赶紧回复。“棒~”,他说。

我们开始频繁地约看电影,几乎一起看遍了那段时间所有的院线电影。复仇者联盟4上映的时候,我早早地买好了首映的IMAX的电影票——我鼓足勇气打算电影结束后向他表露心迹。但人算不如天算,首映前一天我被派去南京出差,无奈把票转给别人,便失去了这次机会。回来之后又没了当初的勇气,只能安慰自己道,再多培养培养感情也好!毕竟,表白不是买彩票,而是去兑奖。

诸钩本来是要硕转博的,这样我们还可以一起在学校里度过好几年。一次看完电影,回去的路上下起了雨,只带了一把伞的我们并肩走在雨中。路过蔷薇园的时候,花开得正好,在烟雨朦胧中别具一番风味,我提议进去走走。“我想了很久,决定还是放弃转博了”,他突然开口说道。“诶”,我愣住了,“为什么呢?”他说了很多理由,我一个字都不记得了。

剩下的日子从三年变成了三个月,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,我开始慌了。从蔷薇园回去后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发给了他,讲述了我对他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期待。我等了很久,终于等到了他的回复: “我感觉到了,” “我之前也想过,想了很久,我到底是喜欢男孩子还是女孩子,” “后来我决定,还是喜欢女生比较好。” 我感觉自己的满腔热情瞬间熄灭,就像Adele歌里唱的那样,set fire to the rain。我感到羞愧,还有不甘,“我们能见面聊聊吗?” “不了,挺尴尬的。” 破碎的自尊让我失去了理智:“那就不打扰了[抱拳]”。

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。

我还是会关注诸钩的每一条朋友圈,只是不再点赞。他毕业之后去了一家游戏公司,与他的兴趣爱好颇为符合。他还是很喜欢看电影,经常发布影评推荐喜欢的电影。他有了新的爱好,开始学习射箭。他把头像换成了波吉,没两天又换成了别的,我感觉都没有之前一直使用的那个适合他。他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,有没有我都一样。

我离开上海的时候,一直想着再去见他一面。邀约的信息打了又删,最终也没有成功发出去。我担心被拒绝,击碎我内心最后的一点希望,让我没办法再自欺欺人。就这样,带着遗憾,我离开了和他相遇相知的地方。

今年生日前几天,我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朋友的礼物,随手发在了朋友圈里。没多久,朋友圈出现了一个红点,点开——头像是他。 “诶你生日是几号哦?” 一时间,我心里不知是何滋味,开心?感动?似乎都不太对,反倒更有些像是委屈——原来他并没有讨厌我,原来他也会注意到我。

简单的互动之后我们并没有恢复联系,和之前一样,像是一切未曾发生过。 我们终日忙碌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,朋友圈成为了我们唯一窥探彼此的媒介。

我还是很爱他,还是会经常想念他,我想不顾一切回到上海,重新伴在他的身边,继续我们的故事。但我的勇气不够足,需要他借我一点,一点就好。